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您的位置: 首页 >  亮点聚焦 >  维胜话陇原(三十五)——动感强烈的半山
维胜话陇原(三十五)——动感强烈的半山

维胜话陇原(三十五)——动感强烈的半山

科普新天地 2021-08-24



《王维胜话陇原》第三十五篇

动感强烈的半山

王维胜

半山类型距今4200年至4500年左右。安特生在大夏河东侧和政县半山村发现而命名,它是马家窑文化的一种,当然安特生也没有将它列入“六期”划分。

半山类型主要分布在陇山以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近的黄河沿岸到青海贵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河西走廊的永昌、武威、古浪、景泰等地区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半山类型类型的发现打破了安特生的 中国西北地区的史前文化六期说和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观点。证明了中国彩陶文化不仅源于本土,而且具有东来西向的传播趋势。

自半山村“考古挖掘”以来,不断有考古学者前来考察。上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鼎、裴文中等曾到临夏挖掘研究,收获甚丰。在全国考古界产生极大影响,引起诸多方面的关注。

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一件半山类型彩陶瓮出土和政县半山遗址,它是半山类型彩陶代表。高34.5厘米,口径17厘米。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代表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这件作品的特点是长颈小口宽肩大腹双耳。


造型比例权衡和外廓线的转折变化都十分考究。形象丰富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成功的造型之一。

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产生出强烈的动感

半山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

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

和政县半山遗址是若干墓地和居住址的总称,包括瓦罐嘴附近的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马井湾墓地、边家沟墓地、王家沟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东的一个墓地,彼此相距12公里不等,处于被水土流失切割成的各个小山顶上。

1924年安特生边家沟发掘了一座墓葬。墓主人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头朝东南,侧身屈肢。随葬品比较丰富,有1件磨制石斧、1件半打半磨的石锛、2件砺石、8件彩陶罐和4件夹砂陶罐。彩陶纹饰的最大特点是用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构成漩涡纹、菱形纹和葫芦形纹等,还有棋盘格纹和瓜子纹。


1973年,甘肃省考古队对广河县又一半山类型地巴坪墓地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发现半山类型墓葬66座。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多头东脚西,全是单人侧身屈肢葬。随葬品计756件。

地巴坪墓地出土的一件漩涡纹彩陶壶,高度近40cm,器型饱满,大气精美,红黑彩历经数千年依然绚丽,四个圆圈纹内,细笔纹的网格纹中间装饰了大圆点,颈部的大锯齿纹、口沿内的垂弧纹,无不显示出画工的精湛技艺。

漩涡纹彩陶壶是最常见的半山类型彩陶器形。红色壶颈口有两个对称性的装饰小耳,3条红色宽带缠绕壶颈,形成两条更宽缠绕带,上下带用黑彩分画竖斜纹、网格纹,肩部是条锯齿宽带纹。腹部为黑红两彩漩涡纹,黑彩都带锯齿,加之器壁打磨精工和橙黄亮底,使红黑黄交织,图案绚丽夺目。令人产生无限暇想,仿佛看到黄河惊涛拍岸、巨浪翻卷,跨越千山万壑,破峡而出,冲出黄土高原。

这是原始先祖画家的大写意,非大手笔不可能有这样的大写意。

地巴坪遗址6号墓还出土一件菱格纹锯齿纹瓮,为泥质红陶,高34.5厘米,口径17厘米。施红黑彩,腹部以上绘菱格十字纹,颈部绘一圈锯齿纹。整个图案以繁密为特色。丰美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使彩陶显得更加绚丽多彩。瓮腹上部四方连续的菱形方格纹,在构图上运用对称的手法,将繁缛的图案匀称地组合在一起,以疏密虚实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体花纹,使人感到繁而不乱、有条不紊,富有变化,有极强的装饰性。

我们再看一件民国年间出土于广河县的半山遗址的人头器盖。

这件彩陶以塑、雕、绘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出远古河州先民的形象。圆圆的脸面庞,长长的脖颈,隐隐约约呈现出原始人健壮而高大的身躯。生动的脸面上,雕刻着双眼、鼻孔、嘴巴,彩画着额头上的皱纹、眼脸、鼻梁和胡须。脖颈上绘有四条宽带纹相间三条窄带竖斜纹。肩部又有两条宽窄不同的带和一条宽带锯齿纹,似项链,似装饰。仿佛使人感到,这位器盖上的人像,就是原始部族的酋长,或是崇拜的神人。


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半山时期的经济生活与马家窑时期基本相同,仍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固的定居生活.制陶业相当发达,使彩陶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遗址中彩陶占全部陶器的85%,最高达到90%。彩陶的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器形丰富多样,形体匀称,高低、宽窄比例协调。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这也反映了农业定居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在半山期,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其腹部有双耳,代表双翼,尾部由一小錾来显示尾翼。这一时期器型饱满凝重,曲线优美柔和,重心降低,最大径在腹部,直径与高度基本相等,器表打磨得很光滑,制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获、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主 编:陈华、凌峰

副主编:牛占虎、鲁世发、郗建农

编 审:牛占虎、陈南海

编 辑:癿倩倩、陈亮、魏丁丁

 


微信订阅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