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科普新天地 2021-09-06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之一,它起源于秦汉时期,历史十分悠久,直至今日,仍是人们过年时必备的庆祝节日方式之一。但对联的形式刚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却是用来表达人们高兴或讽刺的情感的。由于对联的表现形式比较独特,所以很考验古代文人的文化功底。所以,对联渐渐的成为了文人才子之间,互相较量的一种手段。
起初,对联起源是桃符,后常常用于举办各种节日,像春节用的对联叫春联,经典的春联句子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爆竹声中辞旧岁,梅花香里报新春”,“美酒千樽欢送玉兔归山,赞歌万首喜迎金龙出海”,这些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而办丧礼用的对联叫挽联。常见的挽联有“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陇上犹留芳迹,堂前共仰遗容”,“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几处游”,多用于表达对逝去的人们的思念之情,和希望活着的人能好好生活的愿望。
在明朝时期,更是巧妙地与书法相结合,成为了一种别样的中华传统艺术特色。不得不说,对联真的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的优秀载体。
也因此,这些文人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对联。比如,其中曾有人写给岳飞的一副对联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因其朗朗上口且寓意深刻,所以广为后世所流传。其实,对对联的要求的确很高,既需要句式工整,还需要意境到位。所以,说对联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也不为过。今天就给大家讲一副对联的故事吧。
在某朝某天,一些文人才子齐聚一堂,饮酒高歌,相互对诗。喝到兴起的时候,有人提议来对对联,其他都同意了。这人便说出了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此上联一次,众人却都沉默了。这个上联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难。虽然,看起来只是简单的合字,但实际上它的难点在于,如何不与一二三重复,而对出合适的下联。
比如,有人这样对下联:单木是木,俩木是林,仨木是森。乍一看,这个下联对的很工整,但却不完美。因单俩仨与一二三是重复的,所以对的并不是很合理。此时,在场已经无人能够对出更好的下联了。突然闯进来一个迟到的人,众人便起哄让这个人对下联,不然就得罚酒三杯。
只见此人略微思索,便开口对出下联: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此下联一出,众人叫好,纷纷拍案叫绝,都称是千古绝对。的确,这个下联同上联一样是合字联,且对句工整,堪称妙对。而这个迟到的文人,也因此被免罚三杯。由此也可看出,中国的对联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是短短的几个字,却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其中。还是由衷的希望,中国的对联文化能够更好的流传下去,不要被历史的潮流所湮灭。
古人的一些话语和故事,无不涵盖了现在生活的一些缩影,同时还能窥见到一些做人的智慧和道理,常常读古人古事,一定能从里面获得大量的智慧,而且很多俗语中还有一些古人对年轻人的劝诫。
学习古人的智慧,方法途径比较明确,除了一辈辈人的口口相传,就是从典籍中翻阅。相对于前者,后者更为系统全面,而且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众多古籍中,系统全面的当属明朝成文的《增广贤文》。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这里的“增广”就是《增广贤文》,而“幼学”是指《幼学琼林》。
里面句句都是经典!好比“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而且看完也会发现很好理解,而且获益良多!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喜欢看格言和谚语的原因。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往往读到的却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人生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于比较繁忙,但又需要及时总结的中年人来说,是再适合不过了。
下一篇:全民科学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