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科普新天地 2021-08-03
《王维胜话陇原》第二十二篇
王维胜
在整个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是中国彩陶出土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古文明遗迹星罗棋布,文物遗存在全国乃至世界占有极其重要位置。在这块神秘土地上,史前遗址众多,已经发掘出的古文化遗址就有三百七十多处,出土珍贵文物数千件。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临夏全州发现古文化遗址822处。
临夏彩陶以器型优美、纹饰多样、色彩绚丽而久负盛名。在所有出土的彩陶文物中,最著名的当然要数积石县三坪出土的双耳四鋬彩陶瓮最为著名。它荣得了“彩陶王”之美誉。可以说,它比陕甘交接地处泾渭流域老官台彩陶和秦安大地湾彩陶还要精美珍贵得多。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彩陶王”高半米,全身为泥制红陶,它的敛口处,有四只好看的小爪子;它那粗大的腰部,有一双肥厚的耳朵,调皮地上翘着,象一个怀孕的花蝴蝶般小巧的贵妇人在撒娇。它那身美丽的花衣,鲜艳夺目,橙黄底色上构着淡淡的黑彩。整个图案饰以旋纹为主体的花纹,那花纹的造型,极富飞动气势。不由得叫人想起古朴典雅四个字。站在远处,望着那富丽流畅的线条,你会有一种波澜壮阔的感觉,深为我们的先祖们创造的精美彩陶艺术折服。
临夏人专门为它们建了一座公馆,起名为“彩陶馆”。
这个馆位于临夏市红园体育场西侧,据说原来是城隍庙,1979年大殿改建成了彩陶馆。 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地方。城隍是守城的神,人们尊称城隍爷,实际上他是个阴间的地方官,相当于而今阳间的市长。城隍庙基本上是官办,不是每个城都有,只有县治以上的衙门才能有城隍庙。这些珍贵的彩陶能入驻这样的殿堂,也是庆幸的一件事。除了大殿的彩陶馆,还有一个民族馆,一座金代古墓。当时馆藏9000多件文物,其中陶器共计2100多件,还有石器、骨器、铜器、瓷器、铁器、书画等。这些马文物珍品,生动展示了华夏史前文明的变迁和发展历程,直观反映了马家窑文化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全国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专业彩陶馆。
2015年彩陶博物馆搬家了,搬到临夏市新城区市政广场西侧,重新布展的彩陶馆展出了5300年——4000年之间的马家窑、边家林(康乐)、半山(广河)、马厂四大彩陶类型,馆藏4288件文物,珍贵文物1001件,其中一级66件,二级230件,三级705件,主要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彩陶,特别是以代表中国彩陶文化最高成就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最为丰富,品级上乘,代表中国彩陶文化的最高成就。
彩陶是人类生产、生活而产生的工具,它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临夏享有“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河州彩陶多姿多彩,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四洼文化,四个文化类型各具风韵,各种陶器造型迥异,有瓶、盆、壶、钵、瓮、罐、碗等表面饰以精美花纹,纹饰以黑、橙、褐、红、灰为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涡形纹组成,河州彩陶最负盛名的是马家窑类型的陶器。
到这儿参观的人,常常被彩陶精美的构图所陶醉。许多彩陶上,以点、圆、波纹、旋纹、直线纹搭配成图案,非常匀称得体,上口部的图案是河水平稳波动,碧波荡漾的涟漪;中部是汹涌的波涛翻卷层层浪花,形成激流漩涡。下部的平行直线构成了水波的恬淡温柔的景象。图案反映了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远古祖先对滔滔大河的崇拜和敬畏,代表了一种原状的图腾。考古学家还在陶坑附近发现了大量的陶垣以及石铲、石镰、石磨等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
这些远古遗存的发现令人浮想联翩,思绪穿越时空,回归到远古苍莽的大河两岸,仿佛看见先民们腰际围着兽皮,健壮的胳膊和宽阔的胸膛闪铄着青铜的光芒,他们光脚踩泥,手持光滑的木棍鼓捣陶泥。他们把泥块盘成条状、瓦片状、拼成陶器,再以石铲、石镰刮削光滑。晾干的陶垣就用天然的黑石、红石磨制的原料装饰。画什么好呢?看见黄河的波纹、漩涡很美,就画上了;看见鱼,就画鱼,以自己朴素的审美观,看见什么美,就画什么。于是,就有了原始的绘画艺术,陶瓮烧制出来了,每人抱一件,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相传黄帝曾任命宁封子为“陶正”,专门管理制陶业。由此看来,当时的制陶业如同现在的冶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陶器。但是这个宁封子不知什么原因,迷上了修炼,擅自离去。中国的《封神演义》、外国的《百年孤独》,都有炼丹的描绘。陶器的制作工艺在现在人眼里,其实简单,不过是将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内模上烧制而成,后来工艺改进,取消内模直接运用“泥条盘筑”方法制作出形形色色的陶器。制陶业最复杂的过程当属烧制。一大堆泥土经过火烧,竟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坛、瓮、缸、罐、爵、觞、盘、釜,古人认为火能炼出陶器,自然也能炼出丹。兴许受此启发,宁封子舍下“陶正”职位,放下彩陶王而去炼丹了。宁封子后来不仅炼成了丹而且炼成了仙。
《列仙传》中写宁封子成仙的过程:
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升……
宁封子成为天国的公民,而他所监管的陶器却留在大地上,永久地为人类服务。
出自中国的“彩陶之乡”,闪耀着璀璨文明光泽的丰富彩陶文化,使河州声名远扬,这些曾经的辉煌,曾有的灿烂,见证着古城河州的过去,也见证着它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播下的生命力极强的种子……
我们不止一次地惊叹于祖先们那超凡脱俗的艺术造化;我们更自豪和珍视这块底蕴丰厚的远古文化之地上发掘出的种种文化瑰宝。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获、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主 编:陈华、凌峰
副主编:牛占虎、鲁世发、郗建农
编 审:牛占虎、陈南海
编 辑:癿倩倩、陈亮、魏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