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积石山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023-08-16
保安族形成发展的渊源,无确凿史料。根据传说及其语言特色、人种特征、生活习俗,征求本民族意愿,史学界研究推断确定,保安族原系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同当地蒙、藏、回、汉、土等各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据1954年语言调查认定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成为蒙古军队驻扎的重要军事据点。一些蒙古军队和“探马赤军”中的中亚色目人就地驻扎屯垦,被称之“守边防番”和“营伍人”。元世祖后期,将“探马赤军”编入民籍,成为民户。从此在同仁戍边屯垦的军士,成为保安族的先民。
明洪武时,建有保安城、下庄和尕撒尔,称“保安三庄”。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明朝政府曾在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的保安人聚居区设置“保安站”,招募“士兵”戍边,并修筑“保安城”,隶属河州(今临夏)卫,以加强对周边地区屯田等事务的管理。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保安”便由地名逐渐演化为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