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文摘 >  读《敦煌本纪》有感
读《敦煌本纪》有感

读《敦煌本纪》有感

科普新天地 2022-06-27

读《敦煌本纪》有感

牛银宁甘肃·兰州

从兰州往西,越过黄河,翻过乌鞘岭,就是连绵的祁连山麓,由东至西驻扎着中国西北边疆最强劲的四郡两关——凉州(今武威市)、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肃州以西过嘉峪关,过安西县(今瓜州),就到了甘肃的最西头敦煌,再出阳关玉门关,就是新疆。这条纵横1000公里的要道古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最灿烂的一段,所谓中国概念的性质、中国疆土的性质,在西北完全是由河西走廊支撑起来的,没有它,整个西部是坍塌的。

一提起敦煌,我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无数的壁画、经卷、菩萨、佛像、飞天,想起王圆箓和斯坦因,还有那段破败和不堪的历史。读完《敦煌本纪》,给我的一种感觉是书中东来西往的商人、使团、求法僧、百姓只要看见敦煌的一盏灯,便“活”了起来。

叶舟用109万字发掘出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并以三大家族跨越半世纪的命运沉浮,来重述河西走廊尘封千年的精神秘史。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清末初,当时时局动荡,而古老的河西走廊成了一大片“锈带”。索、沈、胡三大家族,祖孙三代,历经半个世纪的生死传奇里,隐匿着河西走廊尘封千年的精神秘史。作品的故事空间聚焦在沙州城,向外辐射到敦煌二十三坊,并随着主要人物的际遇延伸至整个河西走廊。作品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富有想象,勾画出一幅壮阔的地理图卷,远到新疆哈密、祁连山麓、乌鞘岭,近到沙州城里的一条巷道、一间店铺,点面俱到,纵横交错。

通过阅读《敦煌本纪》,让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敦煌不再是那么冰冷和无情,而是变得有血有肉,真实而亲切。比如文中人们过浴佛节,吃胡锅子,讲敦煌话,唱秦腔戏,他们礼佛却更热爱滚烫的生命,他们偏居一隅却也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安危、时局的变迁,他们背负侠义,视死如归,却也有儿女情长和孤单落寞,这才是真实的敦煌,亲切的敦煌。这些充满人间烟火的描写,让我们对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的人们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比如小说中索氏一门的遭遇,特别是一生显达的索敞被儿子囚禁长达十年,最后以学唱戏而了却残生。拖音为救梵义而被乱枪打死。还有梵义的隐姓埋名,急递社被一网打尽等,这些血腥和死亡没有给人一种恐惧和压抑,相反使得这些悲壮更加热烈和勇敢,这与河西走廊上那些视死如归的血勇少年一样,在佛光照耀的敦煌大地,这种悲壮是真诚的,宏大的。

读懂敦煌,意在未来。20198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就来到了敦煌的莫高窟。“总书记勉励文化工作者讲好敦煌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百万言的《敦煌本纪》,直指西部精神、历史命运与民族性格的命题。名著天下的敦煌,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遗址,它安放着我们民族最初的血脉。正如有敦煌研究院的研究者曾经说过,“如果中国年轻人自己都不再能读懂我们祖先有过如此灿烂的文明,我们就算留住了有形的石窟,也失去了文化的根基。”评论家汪政也认为,要真正读透一个地方的历史、以文化的方式参透一个地方的古今,必须通过阅读。

最后,我借用民谣歌手吴俊德为叶舟弹唱的曲子中的语句结束我的浅见,“莲花开了,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


下一篇:什川梨园四季歌

微信订阅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