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科普新天地 2022-05-23
2022年4月24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向陇原大地,让默默坚守耕耘在大山深处保护国家森林资源的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部职工们兴奋不已!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结果的通报》中通报了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印发的《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甘肃省评估平均得分名列第二,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黄河流域8省区8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工作中获得全国“第十”、全省“第三”的优异成绩,被评为“优秀”等级,受到甘肃省林草局的表扬,这是国家林草局、甘肃省林草局对连城保护区多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
自然保护区风貌
5月17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位于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淌沟保护站辖区——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公司关停矿山生态治理区域。站在山脚下放眼望去,新栽种的各种树木长势喜人,原来大部分裸露的山体被绿色覆盖。步入山沟,空气清新,宜人爽快。
站长黄超指着大片被树木、草丛遮盖的山坡说,这里原来是个废渣台,荒山裸露、无植被,根据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我们采取平整覆土、撒播草籽、栽植苗木和加强管护等措施,经过三年的保护修复,累计栽植云杉、刺槐、柳树等各类苗木13.5万余株,植被恢复面积达1209亩,植被修复保护初见成效。
管护人员在管护区巡查
和淌沟管护区相比,竹林沟管护区别有一番洞天,笔直的松柏、匍匐的藤蔓将整个山体裹得严严实实,原始森林带一望无边,沟壑中溪流汩汩作响,这里百鸟作鸣,金雕、斑尾榛鸡、梅花鹿、豺等珍禽异兽频现。2022年3月,17只美丽的大天鹅、2只黑鹳相继来到连城自然保护区做客,给深邃幽静的大自然增添了几分灵气。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蓝天精灵都在连城自然保护区驻足停歇,构成了保护区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林沟保护站站长何小荣说,参加工作27年来一直在管护一线,每天护林要走10几公里路,中午回不来,就在山上吃干馍喝水,每个护林员都一样,遇到森林防火关键时期一个月都回不了家,虽然辛苦,有了全国“优秀”等级这样的荣誉,作为林业人,我很自豪。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兰州市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脉与陇西沉降盆地之间最为明显的交接过渡地带。属祁连山东南部冷龙岭余脉山地,位于黄河流域湟水主要支流大通河中下游,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西北干旱和半干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地区之一,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保护区是以保护天然青杄、祁连圆柏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身为永登县连城实验林场。早在1950年,成立祁连林务处连城工作站,1953年改为连城森林经营所,2001年4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建立甘肃连城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批准建立甘肃连城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批准,晋升为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访中,记者看到,保护区在固定地点设立了很多“集中祭祀点”, 保护区防火办公室主任常有明介绍,这是为了防止火灾隐患,管理局专门设立的祭祀点,经过多年管控宣传当地群众已形成不在坟头烧纸,不随意野外用火,主动到“集中祭祀点”祭祀和烧纸的习惯,或者以献花、压纸、植树等多种文明方式祭祖。在有效管理中,让群众爱林护林,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大大提高。联防联控是管理局森林防火采取的有效举措,特别是甘青联防会议的组织召开,每年由管理局组织协调,四县区轮流主办,截止2021年,共召开70次,甘青联防利用资源共享、信息交流、联合执法对周边森林资源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火责任重于泰山。在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于2019年批准成立了由49人组成的连城管理局森林消防队,消防队的成立为保护区防火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切实提高森林火灾处置和快速反应、快速扑救的综合作战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长期以来,连城管理局将森林保护工作“抓在经常、融入日常、严在平常”。全局织密“思想认识网”、“宣传网”、“备战网”、“管控网”、“责任网”、“问责网”等“六网”管控,利用高科技“天眼”手段强化巡查,以及通过广泛宣传,开展科室、站结对,关键时段人员下沉,死看死守,严格管控,严防漏洞等举措的落实,多年来保护区没有发生一起火灾事故和责任事故。
大清早管护人员整装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城管理局紧盯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家园这一工作目标,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严格落实林长制工作机制,重点抓好森林资源管护、生态公益林建设,依法依规加大管护力度和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在保护区内乱捕乱猎、乱采乱挖等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行为。通过对保护区范围内的违规建设、非法开采、放牧、毁坏林地、非法占用林地、违法破坏大通河流域河流水面、内陆滩涂、沟渠湿地资源等问题开展“常态化”排查工作并及时督促整改,使保护与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近年来,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除对西北铁合金有限公司关停矿山修复外,通过平整覆土、播撒草籽和栽植苗木等方式,保护区内7家水电站恢复植被68亩,24处废弃矿点和大通河两岸完成生态修复治理403亩,治理引大入秦渣台74亩,宜林荒山荒坡地带实施人工造林18744亩,义务植树造林91亩。切实加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构筑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通过多年努力保护区实现了林业双增长目标。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向质量提高转变。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保护区水土流失减少,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三大效益明显提高,逐步实现了新时期生态战略目标。
巍巍祁连南麓,青山叠嶂,松柏青翠,滔滔奔流的大通河蜿蜒灵动,初夏时节的连城保护区天蓝、风和、水清、云淡,一排排挺拨的青海云杉直插云霄,处处绿色尽显,一片生机。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华发春介绍,管理局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按照“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综合科考、保护研究、生态修复等方面争先创优,保护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目前,保护区面积47930公顷,生态系统完整,物种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62.04%增加到现在的76.28%,活立木蓄积量由251万㎥增加到308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原来记录的28种增加至45种,其中I级11种,II级34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由原来的2种,增加至19种,天鹅、黑鹳、豺等珍禽异兽频现,擘画了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蓝图。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前进的道路上,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大干部职工将扎根大山深处,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绿水青山,畅想绿色梦想,为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再造辉煌。(占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