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动态 >  《临夏灿烂文化系列画册》之临夏·海洋古生物化石
《临夏灿烂文化系列画册》之临夏·海洋古生物化石

《临夏灿烂文化系列画册》之临夏·海洋古生物化石

中国临夏新闻网• 临夏电视台 2022-10-14

临夏·海洋古生物化石

图片

地质年代与生物演化史表

海洋古生物化石·历史

——青藏高原晚古生代海底花园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洮河、大夏河上游,莲花山、太子山山脉在地质历史上是古特提斯海西秦岭的一部分,晚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及中生代三叠纪有连续的海相沉积,在一系列东西走向的浅海海湾中,生活着以珊瑚、海绵、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菊石等为代表的海洋古生物。这些海洋居民大多以由珊瑚虫遗骨组成的珊瑚礁为家园,它们或浮游海面,或栖息海底,有掠食者,也有滤食者,它们有的纹饰绚丽,有的层圈斑斓,有的如盛开的花朵,有的似柔情的少女。它们生活的海水深度在 20米左右,水温常年保持在 20 ~ 30℃,海水含盐度正常,有适宜的阳光照射,海水清澈透明,一派热带、亚热带海底花园风光。


现在,海底世界里的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图片

珊瑚虫化石《盛世礼花》

图片

洮河石组合

图片

海绵化石《缥缈》

《临夏海洋古生物化石》中收集的海洋古生物观赏石大多来自洮河、大夏河流域。组成石体的古生物化石多为晚古生代海绵、珊瑚类、苔藓类、海百合、菊石等。海洋古生物形成的化石,形态千奇百怪,作为观赏石,石质细润,硬度大海洋古生物化石——青藏高原晚古生代海底花园001多为 5 ~ 6度,其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与安徽灵璧石十分接近。部分红色珊瑚通体玉化,成为珊瑚玉,石龄大多在 3亿年左右,石中纹理清晰,似山水、花卉、动物,惟妙惟肖,间有天然生成的古怪离奇之图案;石色五颜六色、变化无穷,以红色为主,色调吉庆热烈;观其形,思其意,悉心揣摩,让人感觉到无限自然风光,美妙的感受油然而生。


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都有机会被保存成化石。古生代以来出现的生物约 500亿种,经过数亿年的地壳运动,能形成化石的种类不过 25万种,由于造礁生物有坚硬的骨骼,其中约百万分之一有形成化石的可能,这些保存在石灰岩中的化石,历经沧海桑田被人们发现后,成为可供观赏的奇石,其珍稀程度可想而知。产自青藏高原的洮河、大夏河海洋古生物化石也是研究全球板块运动、青藏高原隆升、古自然环境,勘探石油和矿产,乃至探索生命进化的一把金钥匙。

图片

螺化石《一枝独秀》

图片

珊瑚虫化石《勇立潮头》

图片

珊瑚虫化石《山菊》

图片

珊瑚虫化石《积雪》

图片

珊瑚虫化石《星空》

洮河流域 7亿年来的变迁

当你看到这些美丽的海洋古生物化石时,相信你会为它们细腻光亮的石质、奇特美妙的造型、精美绝伦的生物结构纹理、五彩缤纷的颜色所折服 ;还会情不自禁地展开想象——它们是盛开的鲜花、海里的美人鱼、奇异的外星人,甚至宇宙大爆炸……但它们更希望你了解其漫长的历史和不凡的经历,了解与它们有关的知识。


这些化石来自洮河流域。此区域在远古时期属于华南板块西北边缘的西秦岭地段,所以 7亿年来形成的地层和动物群与我国南方很接近。了解这些海洋动物,就可以追索 7亿年来此处甚至华南板块的变迁。

图片

珊瑚虫化石《蜂巢》

图片

珊瑚虫化石《海底世界》

图片

珊瑚虫化石《光芒四射》

图片

珊瑚虫化石《迴游》

图片

珊瑚虫化石《航天盛宴》

7亿年前,洮河流域在大部分时间里属于古陆区,未发现那个时期的沉积物和生物群。之后这里发生海侵,形成一活动性较大的海槽区,所以从距今 7亿年的末元古代(即震旦纪),到距今 5.4亿~ 5亿年的下古生代寒武纪(三叶虫时代),再到距今 5亿~ 4.35亿年的奥陶纪 (无脊椎时代),这时期虽有海相沉积和大量火山喷发,但由于老地层出露不多、不全,加上构造较复杂,化石又极少,因此它们的面貌不是很清楚。


到距今 4.35亿~ 4.1亿年的志留纪,由于在早期的地层中找到笔石化石,可以确定在这一时期,海槽里沉积了 2400米厚的千枚岩、板岩;中期,海槽里沉积了 900米厚的含笔石的板岩,含一些珊瑚化石(如展品中的链珊瑚)和腕足类的薄层灰岩及一些石英砂岩;晚期,沉积了著名的白龙江群,厚度达 2400米的千枚岩、板岩、砂岩和灰岩,灰岩中含有一些珊瑚、层孔虫、腕足类。足见当时海槽里海水较深,沉降速度较快,因而沉积较厚的碎屑岩层和一些灰岩中首次出现较丰富的海生动物群。

图片

珊瑚虫化石《雏菊》

图片

珊瑚虫化石《生命永恒》

图片

珊瑚虫化石《山中蘑菇》

图片

珊瑚虫化石《如玉》

图片

珊瑚虫化石《远古回响》

图片

珊瑚虫化石《燕鱼》

下古生代志留纪结束后,欧洲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并波及全球,使有些地方上升为陆地。陆地的扩大,使得海里的动、植物开始登上陆地,这时陆地开始披上绿装,出现了昆虫、螺丝、蚌壳等,不再是一片死寂荒凉,而是开始焕发生机。登陆的鱼类形成原始的两栖类,更是为上古生代地球掀开了新的一页。洮河流域早期沉积的下古生代地层也出现了轻微的褶皱和变质,并由海槽区成为较稳定的浅海区。


在距今 4.1亿~ 3.55亿年的上古生代泥盆纪早期,华南板块大多沉积了较厚的滨海相砂岩,化石极少。随着海水逐渐加深,才沉积了灰岩、泥灰岩等,并出现了极其丰富的海底动物群,尤其是大量出现了腕足类、珊瑚、层孔虫等。而洮河流域从泥盆纪开始就沉积了浅海相的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而后也大同小异,共沉积了 3843米厚的地层,而且海底的底栖动物群从泥盆纪开始到结束都非常丰富,成为较特别的地区。展品中也有少量腕足类、层孔虫、珊瑚来自泥盆系。

图片

螺化石《鸿运当头》

图片

广通河石组合

图片

洮河石《杜十娘》

在距今 3.55亿~ 2.95亿年的石炭纪,由于气候潮湿多雨,加上已进化出高大乔木状的蕨类植物,所以陆地上形成了大片的森林,这些森林被埋藏后形成了煤,华北板块就是一例。而华南板块由于当时处于海里,因此只沉积了灰岩、砂岩、砂泥岩及大量海相动物化石,如蜓、腕足类、珊瑚、菊石、海百合、腹足类等,没有煤矿。洮河流域也是如此,仅沉积了 2791米厚的海相地层,而且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距今 2.95亿~ 2.5亿年的二叠纪,只是这时期厚度小得多,仅 838米,却形成了含有较多珊瑚、菊石、海绵、苔藓虫等的礁相地层。展品中的绝大部分化石来自石炭系至二叠系。


在距今 2.5亿~ 2.3亿年的中生代三叠纪早、中期,洮河流域突然强烈下陷,沉积了厚 17280米的砂岩、板岩和薄灰岩,夹了些火山碎屑岩,仅含少量双壳类、菊石类化石。到了三叠纪晚期,即距今 2.3亿年左右,华南板块靠近华北板块,导致华南板块上升,海水从此永远退出这一地区,洮河流域也一样,从此结束了近 5亿年的海底历史。到了三叠纪末,即距今 2.03亿年时,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相撞,形成了欧亚板块,致使华南板块 6000 ~ 7000米的老地层褶皱成山,西秦岭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只不过它受挤压的地层更厚,近 3万米。试想,使这 3万米的地层褶皱成山的力量该有多大啊!由于两大板块挤压相撞,所以形成的山脉大都为东西走向。西秦岭形成后,到了距今 2.03亿~ 1.35亿年的侏罗纪和距今 1.35亿~ 0.65亿年的白垩纪,也就是地球上的恐龙时代,西秦岭地区只有山间的盆地里沉积了 2000 ~ 3000米厚的盆地相的砾岩、砂岩、砂泥岩,偶尔夹有薄的煤层。化石多为植物化石和湖盆里的介形类、轮藻等。


到了距今 6500万年以来的新生代,在洮河流域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就很多了,当时的环境和现在已相差不大了。

图片

珊瑚虫化石《猫儿眼》

图片

海绵化石《绚丽多彩》

图片

洮河石《虾趣》


(此内容摘编自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编的《临夏海洋古生物化石》一书)




微信订阅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