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文史小正太 百家号 2023-02-05
2022年1月7日凌晨,92岁的刘思齐在北京逝世。
在得知刘思齐逝世的消息后,毛主席的两个女儿李敏与李讷当即泪流满面。
她们很想亲自去送一送刘思齐但她们年事已高实在是力不从心啊。
最终她们没有亲自去到现场送别,而是由儿女子孙代替拜谒。
在祭拜仪式上,毛家的后人齐聚一堂,刘思齐的四个孩子也一度泣不成声,场面十分感人.....
刘思齐与毛家的红色情缘
刘家与毛家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刘思齐出生之前,她的父母刘谦初和张文秋便因工作原因结识了毛泽东。
后来由于国民党的迫害和地下工作原因,两家多年不曾未见。
之后,毛泽东在一次偶然中看到了由七岁的刘思齐主演的红色话剧《弃儿》。
小女孩精湛的演技深深打动了他,于是他亲切地在谢幕后去找刘思齐聊天。
在聊天中,毛泽东才惊讶的知道这个可爱灵动的小姑娘,竟然就是早些年就认识的革命同志的女儿。
于是他当下就把小小的刘思齐认作干女儿,还经常邀请她去家中做客。
当时的毛泽东怎么也想不到,这个颇合他眼缘的小姑娘,会在十余年后成为他的大儿媳妇。
也许是刘思齐与毛家颇有缘分,褪去了青涩长成亭亭玉立少女的刘思齐,又在解放战争时期与从苏联回国的毛岸英相识相恋。
他们的结合,一度被毛泽东认为是最般配的自由恋爱。
作为一对进步青年,刘思齐与毛岸英在婚后也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刘思齐继续在学校中学习文化知识,而毛岸英则主动申请深入基层来锻炼自己的办事能力。
在工作学习之余,二人也经常谈天说地,日子过得忙碌且温馨。
然而好景不长,他们结婚不到一年时间,抗美援朝战争便爆发了。
毛岸英虽然心中舍不得妻子,但面对严峻的形势,有极高革命觉悟的他决意舍小家为大家,主动请求调派到朝鲜前线去。
他为了不让刘思齐担心,直到临走之前才含糊其辞地告诉刘思齐自己要出差一段时间,地方很远。
而隐隐有所察觉的刘思齐,最终也没有选择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是默默目送着丈夫离去。
这对年轻的夫妻怎么也想不到,这次匆匆告别,竟然就是他们此生所见的最后一面。
慈父的关爱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前线不幸牺牲!
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将那一份记录着毛岸英牺牲的简短电报看了良久,当他再次抬起头时,脸色已然恢复了平静。
毛主席挥退了身边想要安慰的众人,一个人安静的呆在办公室内,久久不发一语。
那一夜,主席办公室彻夜灯火不熄,毛主席一根一根抽着烟,在烟雾缭绕中回忆着长子短暂却灿烂的一生……
痛苦之余,毛主席深知每一个战士的血肉之躯,都是由父母所生,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一样,并没有什么例外。
思及于此,主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振作起精神,再度把心血投入进党和国家的大事之中,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刻,独自消化着这份苦楚。
由于深知亲人离去的痛苦,细心的毛主席出于对儿媳刘思齐的关心与爱护,还特意嘱咐了身边人暂时对她封锁消息。
这一瞒,就是整整三年时间。
直到刘思齐在报纸上读到了朝鲜战争停战的消息,实在忍受不住思念之苦的刘思齐又跑去了毛主席办公室询问。
这次,毛主席终于选择趁着这个时机跟她说出了实情…..
得知真相的刘思齐扑在毛主席膝上嚎啕大哭,得知丈夫死讯后刘思齐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一度夜不能寐,只能靠安眠药入睡,还被诊断出了神经衰弱症。
为了不让刘思齐触景生情,毛主席决心送她去苏联留学。
刘思齐在苏联的日子里,毛主席常常给她写信嘘寒问暖,还关照她要“争口气,学成为国效力。”
得知刘思齐在苏联因跟不上课程而起了更换专业的念头时,毛主席也极尽开明温和的支持了她的选择。
毛主席如慈父般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刘思齐内心的创伤。
此时距毛岸英离去已经近九年了,这些年里,刘思齐始终孤身一人。
毛主席常常劝刘思齐不要望门守节,要多去接触认识一些新人,可刘思齐总是嘴上答应,却从来不肯付之行动。
终于,在毛主席又一次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刘思齐终于答应向前迈出一步。
但她也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未了心愿,那便是去岸英的葬身之地,亲自祭拜一次。
刘思齐觉得,既然见不到丈夫的遗体,总得看见埋葬他的地方,自己的心才能踏实下来。
毛主席知道这是她的心结,若不让她去,只会让她以后余生一直耿耿于怀。
最终,毛主席点头答应了她前去扫墓的请求。
七次扫墓与一次离别
1959年初春,冰雪消融,大地回暖,刘思齐带着对毛岸英多年的思念前往朝鲜祭奠。
临行前,毛主席为她的行程做好了精心的安排。
毛主席让刘思齐的妹妹邵华随行,又从自己的稿费里掏出了一笔钱承担她们的来回全部开销,还因温差问题为她们细心添置了保暖衣物与随身皮鞋。
她们到达了毛岸英的牺牲之地,朝鲜大榆洞山后,便立刻前往了毛岸英墓地所在的志愿军烈士陵园。
刘思齐在毛岸英墓前长跪不起,双手抚摸着墓碑失声痛哭起来:“岸英,这么多年才来见你,我来晚了……”一声声哭诉,使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最后瘦弱的刘思齐被同行人连劝带拉地搀扶起来,临走之际,她对着毛岸英的墓碑轻声道:“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之后的几十年中,刘思齐坚定地履行了自己这个承诺。
虽然她在回国之后,顺应了毛主席的安排,接触认识了新的丈夫杨茂之,并与他组建了新的家庭。
在两人的婚礼当天,毛主席还亲笔提诗作为贺礼送上,一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写尽了他对刘思齐的祝福。
在之后的日子里,刘思齐如毛主席期望的那般,开启了崭新的生活,她变得更加开朗坚强,与杨茂之两人也是琴瑟和鸣。但在她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柔软的角落是为毛岸英所留。
为了表达对毛岸英永远的纪念,刘思齐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松林。
岸上宽广无边,松林连绵不绝,一如她对毛岸英的思念绵绵不断。
除此之外,在征得丈夫杨茂之的同意后,她还将自己与丈夫的第一个儿子,取名为杨小英,为的就是纪念长眠在异国的毛岸英。
之后的几十年中,刘思齐亦是多次风雨无阻的前往朝鲜祭拜毛岸英。
后来,经中韩双方人员的勘测,人们把毛岸英的牺牲地点大致确定在司令部作战室旧址前的一片松林下。
这片松林是朝鲜方为了纪念毛岸英而特意种下的。
站在苍郁的树下,刘思齐庄重的将一杯家乡的醇酒缓缓洒向这块土地,带着自己的泪水与思念,也带着自己的祝愿与释然。
2010年,刘思齐配合电视剧《毛岸英》摄制组宣传需要,再次踏上了这片陌生又熟悉的土地,她表示:“我每次去朝鲜,都觉得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但如果未来有机会去,我还是希望能去。”
随着年龄的渐长,刘思齐最终没有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2022年,92岁的刘思齐告别了人世,她走得很安详,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得知刘思齐去世的消息后,一向视刘思齐为亲姐妹的李敏与李讷都十分悲痛,但她们此时也已经是年迈的老人,长期行走站立都很不方便,于是只能遗憾地拜托儿孙前来悼念致哀。
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刘思齐身披鲜红党旗,前来现场悼念她的人络绎不绝。
李敏的女儿孔冬梅,李讷的儿子王效之,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等毛家的第三代后人都纷纷来到了现场悼念。
毛家后人的集体出席,也为刘思齐的葬礼中,增添了浓浓了感人情意。
在葬礼中,刘思齐的四个子女杨小英、杨冬梅、杨钧、杨密更是情难自却,几乎个个都哭成了泪人。
由于自小就受到父母的谆谆教导,四个孩子们从幼年起便表现的十分懂事,家庭关系更是十分亲密。
因此即使他们早就在私下商议好要坚强的主持好母亲的遗体告别仪式,但当哀乐响起时,对于母亲的怀念与伤感之情还是让他们忍不住泪如雨下。
年纪最小的女儿杨冬梅更是一度哭的需要依靠他人搀扶,才能维持站立。
眼见此情此景,与毛新宇也忍不住哽咽。
刘思齐跟母亲邵华是同母异父的亲姐妹,两人间的关系多年来一直都十分融洽。
对于从小被刘思齐看着长大的毛新宇而言,他自然也对既是伯母又是姨妈的刘思齐亲上加亲,十分敬重。
因此他在给刘思齐献上的花圈中郑重写下挽语:“大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是的,刘思齐虽然离去了。但她的经历,关于她的故事,仍深深印刻在后人的脑海之中,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小结
在新婚燕尔之际与心爱的丈夫天人永隔,这对刘思齐的打击是致命的。以至于数十年她都走不出对毛岸英的怀念。
而在刘思齐伤感痛苦的时候,正是毛主席慈父一般的周到爱护,支撑着她走过了毛岸英离世后最痛苦的前几年。
五十余年,七次祭拜,变的是岁月风霜,不变的是思念依然。
在刘思齐离世之后,毛家后人几乎尽数都来出席她的遗体告别仪式,这也在侧面证明了她与毛家的情谊深厚。
愿逝者安息,刘思齐老人一路走好!
朱德和彭德怀在一起
在毛主席的心里,朱德是一个憨厚老实之人,而且对党和国家无比忠诚,所以他一定会忠诚于自己的领袖。这一点,不容置疑!
在朱德看来,彭德怀虽然在性格上有些急躁,在思想认识上有些问题,但绝对不会做出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情来。因此,在彭德怀处境不佳的时候,朱德才会不顾自己的安危,去看望彭德怀。朱德相信,毛主席是知道他的,也是知道彭德怀的。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在江青前来诉说的时候,才会显得那样愤怒,以致于当面对她进行了斥责……
1959年9月11日,朱德因同情彭德怀,在会上作了检讨。
朱德和夫人的留影
后来,朱德元帅特意来到彭德怀的家中,看望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的老战友。一进门,朱德便大声说:“大将军,我来看你了!”
听到是朱德的声音,彭德怀赶紧走了出来,一脸愧疚地说:“老总,你快回去吧,免得连累你。”朱德满不在乎地说:“我还怕连累吗?再不来看你,想见就难了……”朱德的话,让彭德怀感到非常暖心,双手紧握着朱德的手,久久不愿意放开。
随后,两个人一起聊了很久。临别时,朱德对彭德怀说:“有机会,我再找你,我们再在一起下棋……”
很快,朱德看望彭德怀的事情,便被江青知晓。当天晚上,江青就前往毛主席的住处,向毛主席诉说这件事情。
见到毛主席后,江青试探着说:“主席,朱老总去看望彭德怀了!”毛主席问:“什么时候?”江青回答说:“今天下午。”毛主席问:“还有谁呀?”江青回答:“他和康主任。老总刚刚写完检讨,现在又去了彭德怀那里。”
对于江青的话,毛主席话语平淡地说:“老总写检讨,是看在我毛泽东的面上啊。”
毛主席和江青的照片
见毛主席没有责怪的意思,江青又说:“可他公开去看彭德怀,还高喊大将军!”
听了江青的话,毛主席笑了笑,说:“还有谁敢高喊大将军呐,不就是一个朱老总吗?临大节而不辱,老总啊,就是这样。难得,难得啊!”
紧接着,毛主席又说:“当年啊,我能遇上朱老总,是我毛泽东的幸运啊。他对彭德怀尚能如此,对我毛泽东还用说吗?普天之下,像老总这样的完美之人,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喽。”
见毛主席对朱德赞赏有加,江青没有罢休,接着说:“他朱德应该跟你最近的,彭德怀是后来才到井冈山的嘛,可那时候,他却站在彭德怀一边,现在他又去看他……”
见江青还在喋喋不休,毛主席很是气愤,斥责道:“行了,行了,妇人之见!这个,你不懂呐!你是真的不懂朱老总啊……”
毛主席和朱德在一起
说着,毛主席抬起头,思绪回到了井冈山上的那段烽火岁月……
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后经过改编的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在这里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来到湘南地区,发动了湘南武装起义,并在永兴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
3月底,蒋介石命令湘、桂、粤军,进行三路“协剿”。朱德和陈毅率领的起义农军,因寡不敌众,很难在湘南立足。
此时,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朱德和陈毅决定留下部分武装继续在这里坚持斗争,自己则带领南昌起义部队和农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进行转移。
毛主席和朱德的合影
接到消息后,毛主席亲自率领部队,在汝城地区击溃了尾追湘南起义而来的敌军,为朱德和陈毅减轻了压力,扫清了他们前往井冈山的道路。
4月,朱德来到酃县的十都见到毛主席,两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随后,朱德返回部队,和陈毅率领部队来到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与毛主席统率的井冈山部队实现了胜利会师。
会师后,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从此,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崭新局面。
12月,在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后,彭德怀和滕代远率领在平江起义中创建的红五军主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
此后,毛主席、朱德和彭德怀开始了并肩战斗的新时期,再加上黄公略,便形成了让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的红军四大领袖,并称为“朱毛彭黄”。在后来的艰苦革命岁月里,朱德和彭德怀结下了终生不渝的战友情谊。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
彭德怀和朱德在一起
随后,作为亲密的战友,朱德和彭德怀受命一起东渡黄河,前往晋西北参加抗日。途中,朱德和彭德怀来到太原八路军办事处。
在这里,彭德怀亲眼看到因日军大举进犯,太原城内一片混乱,敌特奸细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内派系斗争也非常激烈。因此,彭德怀对朱德的安全感到十分担忧。
为了保证朱德的安全,当天晚上,彭德怀便召集了办事处的同志与警卫战士开会,亲自查看了朱德的住房和院子内外环境,调查了办事处周围的情况,并亲自部署了对朱德的警卫工作。
看到彭德怀这样操劳,朱德十分感激,多次披着外衣找到彭德怀,催促他回去睡觉,彭德怀才答应着,和衣而卧,以便随时起来为朱德警戒。
那天晚上,为了朱德的安全,彭德怀一直没有好好睡觉,每隔一个小时就会起来,走到院子外面,检查岗哨情况。
看到彭德怀如此辛苦,负责站岗的战士劝他回去休息,彭德怀却说:“总司令年纪大了,在火车上一直没有好好休息,工作又那么紧张。只要保证了他和总部机关的安全,哪怕我自己少睡一点,也是不要紧的。我白天行军,即使骑在马上,还是可以补充睡觉嘛!”
彭德怀旧照
后来,朱德特意吩咐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自东渡以来,彭副总司令不分白天和黑夜地组织安排部队乘船坐车,指挥防空,加之铁路中断,多少天来都没有睡一个安稳觉。你们一定要找一间安静一些的房子,让他好好休息一下,睡个好觉。”
后来,朱德和彭德怀等八路军首长来到五台县南茹村。不久后,彭德怀便复发了胃病,但他一直忍着疼痛,坚持指挥部队作战。
得知彭德怀生病后,朱德十分忧心,特意找到负责生活的科长,让他把彭德怀的饭菜多煮一会儿,不要直接往饭里放生粗盐,要把粗盐炒一下再放。
看着端上来的病号饭,彭德怀十分生气,说:“这怎么能行?总司令那么大年纪了还吃大锅饭,我怎么能搞特殊呢?”听到是朱德的交代后,彭德怀才平息了怒火,说:“盐可以热炒一下,但饭还是跟战士们一起吃!”
11月,日军攻陷娘子关,开始向太原进犯。
此时,八路军总部奉命南撤。在转战的过程中,朱德、彭德怀和左权等领导人一面指挥部队阻击敌人,一面研究行军计划和解决总部的给养问题,非常忙碌。
朱德、彭德怀和邓小平等的合影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需要经常转移,并在转移的过程中考虑根据地开辟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忘记吃饭和睡觉休息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每次作战前,彭德怀为了让朱德有更多的时间考虑重大问题,总是和副参谋长左权预先作出初步计划,再找朱德研究具体的作战部署。
那段时间,习惯于到实地考察地形的彭德怀,在山西省寿阳地区随部队跨越敌人正太路封锁线时,又一次亲自跑到铁路两侧,察看这里的地形。
期间,考虑到日军的飞机经常掠过低空侦察我军的动向,更是不时进行狂轰滥炸的情况,彭德怀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劝他不要再往前了,但彭德怀却没有同意,认为指挥员不看地形,在指挥作战的时候会造成战士们不必要的牺牲,便坚持前往。
得知彭德怀一次次前往察看地形,并亲自在作战部队警戒区指挥部队炸桥毁路,朱德非常担心老战友的安全,特意下令让彭德怀返回驻地。对于朱德的关心,彭德怀非常感激。见面后,彭德怀恳切地说:
“老总啊,我比你年轻十几岁,到第一线和团、营、连干部共同指挥战斗,掩护总部机关顺利通过正太路,完成向太行山区转移的战略任务,这是应该的嘛!”
朱德旧照
进入太行山区后,朱德总会亲自带领工作队去发动群众,并在沿途村镇召开抗日动员大会。对此,彭德怀也非常担心,认为朱德出面过多,安全得不到保障。于是,彭德怀便主动代表八路军在群众大会上讲话,只让朱德在环境比较安定和比较重要的大会上,与群众见面。
一次次的相互关心,将朱德和彭德怀的关系拉的越来越近。那段时间,麾下的将领们在给总部发来电报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在电报的开头称:“朱彭总副司令。”
1939年,八路军总部所在的武乡县砖壁村遭到了日军的“九路围攻”。
为了朱德的安全,彭德怀特意将朱德安排在村北僻静隐蔽的新窑院,自己则住进村东玉皇庙的一间小祠堂里。
看到彭德怀住的地方安全无法保障,朱德便劝说彭德怀也搬到新窑院和自己一起住,但彭德怀却不同意,说:“我住在这里,便于招呼各科的工作,你住在老乡院子里安静些,好运筹抗战的大事。”
彭德怀在查看地形
后来,八路军总部搬到王家峪村。在这里,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的生活非常艰难,就连总部首长也和战士们一样,每天吃黑豆,喝高粱糊糊,补充体力。
由于伙食不好,彭德怀的胃病再次发作。看到彭德怀疼痛难忍,朱德非常难过,特意嘱咐外出执行任务的警卫人员打一些山鸡野味回来,给彭德怀煲汤喝。
每当肉汤端上来,彭德怀总会问一遍:“有没有给朱老总留下几只?”有时候,端汤的战士说朱老总没有留,彭德怀便会坚持给朱德送去一半。
1940年,在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谈判途径洛阳的时候,朱德接到中央的电报,要他立即返回延安。
得知朱德要返回延安,彭德怀觉得朱德暂时不会再离开延安,一定需要留在八路军总部的生活物品,便特意让人将他的生活物品收拾好,并派一支精干的小部队护送回延安。
临行前,彭德怀向队员们强调说:“朱总司令的一财一物,哪怕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只放大镜,也不能丢失损坏!”
朱德旧照
出发后,彭德怀又计算着小部队行进的时间,用电台和沿途地区的相关军政领导联系,要求他们协助。
在延安收到彭德怀让人送回来的物品后,朱德特意给彭德怀发了电报。看到电报后,彭德怀的心才放了下来。
1950年,在彭德怀挂帅出征朝鲜之前,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等人在中南海宴请彭德怀,为他壮行。
席间,看到彭德怀双手抱肩独自沉思,周恩来总理为了缓和气氛,笑着说:“彭总啊,总司令家的菜好香啊,快来尝尝吧!”周恩来总理说完后,毛主席也开起了玩笑,看着周恩来总理说:“你是国家的‘大管家’啊!”周恩来总理摆了摆手说:“还是主席当家,我只是办具体事。”
毛主席、周恩来和朱德在一起
听了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对话,朱德和彭德怀等人都笑了起来,气氛一下子便融洽了起来。
1952年,彭德怀回到北京,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战况,讨论下一步的军事部署。
彭德怀是一个急脾气,到达北京后,还没来得及吃饭沐浴便来到中南海,向毛主席汇报战场上的工作。离开的时候,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彭德怀看了看天空,对随行人员说:“回去洗个澡吧。”随行人员说:“彭总,由于走得急,您的换洗衣服忘记带回来了。”彭德怀说:“我说洗澡,没说换衣服。”
彭德怀刚洗完澡,随行人员便说:“朱老总来了。”听到朱德来看自己,彭德怀非常高兴,没等穿戴整齐便迎出来,走上去说:“什么事?这么晚了您还来一趟?”
朱德和彭德怀的留影
朱德微笑着递过来一套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的衬衣衬裤,说:“我的。可能不合身,凑合着穿吧。”接过朱德的衬衣裤,彭德怀感动地将朱德送给他的衣服换上,说:“还行!”
简单的对话之后,朱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1953年,彭德怀从朝鲜归国。
得知彭德怀回来,朱德非常高兴,约上彭德怀,拉着邓小平,前往十三陵郊游。临行前,彭德怀特意带了行军床、小马扎、象棋和望远镜等物品。
两人一起走的时候,彭德怀看了看远处的平地,朱德立即站住脚步,说:“这干啥子嘛?”彭德怀也停下来,说:“摆么。”
很快,随行的工作人员便支起行军床,放好两个小马扎,将象棋摆出来。彭德怀便扶着朱德慢慢地坐在摆放着红帅的小马扎上,自己则走到对面的黑将一方坐了下来。
朱德和彭德怀在下棋,邓小平背手观看
像过去一样,朱德来一个当头炮。彭德怀也不示弱,直接也放一个当头炮。邓小平则站在一旁,背着手看。
在吃棋的时候,彭德怀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棋狠狠砸在对方棋子上,发出“砰”的一声,然后心满意足地将“吃”掉的棋子,从下面抠出来放到一边;朱德则喜欢用自己的棋子将对方的棋往旁边一推,显出横扫的架势,然后将对方被“吃”掉的棋子拾起来,丢在一旁。在彭德怀悔棋的时候,朱德便像下命令一般,大声说:“放下,不许赖!”
就这样,一连杀上好几个回合后,两人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棋盘,满意而归。
后来,为了给彭德怀解闷,朱德总会寻找机会,来到彭德怀的住处看望,并和他杀上几个回合,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开。
每次朱德来的时候,彭德怀都会非常高兴。在朱德离开的时候,彭德怀总是嘱咐他以后要少来,尽量不要再来。
1974年,彭德怀在弥留之际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最后能再见心中敬仰的朱德一面,却没能如愿,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朱德和身边人的留影
得知彭德怀临终前的愿望时,朱德泪流满面,大吼道:“他们为啥子不让我去看彭总?要死的人了,还能做啥子?还有啥子可怕的!”
从朱德的大吼声中,身边的人们听出了不一样的情谊。那种至死不渝的战友情谊,震撼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